坚决纠治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
新京报 10月14日,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全国整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。会议就持续深化整治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进行动员部署。
微评 我们注意到,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全国整治工作会议强调,深化整治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,要在“治”上下功夫,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、重点整治和分类整治相结合、深入自查和广泛监督相结合,有效解决突出问题,不搞简单化“一刀切”,形成工作合力。与此同时,近日,中央网信办印发《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全国整治工作方案》,提出在2025年底前,重点集中整治政务应用程序存在的过多过滥、多头填报、建设不规范、功能异化等四方面问题。相信,很多基层干部群众苦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久矣——强制推广下载政务应用程序,强制要求定期登录、打卡签到,并确保一定的在线时长;把政务应用程序作为工作考核日常化、督导检查线上化的载体,简单地以上传不必要的截图或视频等工作留痕,代替实际工作成效评价,甚至作为先进评比评选的依据之一;要求在政务应用程序上就同一事项或工作进行多头填报、重复索要数据……可以一句论定,“‘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’是形式主义的变异翻新,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。”于是,我们听到了基层干部群众无奈的或者无语的吐槽:“从早到晚,信息响个不停”“每时每刻盯着‘群’,生怕漏看通知”“手机里安装了20余个工作软件,各种打卡、报材料”……如此一来,基层干部群众为了“应付”层出不穷的“信息”就不得不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——疲于奔命,不堪重负!坚决纠治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,合民意,顺民心,极具针对性也非常接地气,现实意义极其深远。
“仿冒新闻网站”发表文章
澎湃新闻 日前,一篇带有“人民网”标识的文章《低俗炒作博眼球,爆“瓜”文化不可取》在网上传播,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。然而,警方发现,该文章系不法人员假冒官方媒体名义杜撰的。
微评 10月3日,一名微博红V用户发布标题为《低俗炒作博眼球,爆“瓜”文化不可取》的文章,文章引发秦霄贤粉丝的广泛关注和讨论。10月4日,人民网官方发文辟谣,指出该文章是打着“人民网”旗号在网上被恶炒,引发部分网友误解,实际上人民网并没有发过这篇文章,此乃彻头彻尾的“套牌”戏法。终于,“真相大白于天下”。可是,细思——假冒官方媒体“人民网”发表文章——不管从哪个角度看,都令人震惊!据媒体进一步调查,发现此类仿冒正规网站的行为并非偶发事件。甚至,这背后已然发展出一条成熟的“产业链”。而且,这条黑色“产业链”的背后是“造假仿冒规格之高、买卖交易之肆无忌惮、涉及领域之广之深”,令人咋舌。有记者亲测,只要通过公开的电商平台就能接洽上专业的“套牌网站搭建团队”,“一比一”复刻,还原度超过九成。如此的“高仿”假冒,一般网友是难辨真假的——至少于我而言,此前实在没有想过,网站尤其是官方网站也有不法分子胆敢假冒!必须高度重视的是,尽管相关职能部门严厉打击,但仿冒新闻网站、报刊社等行为仍时有发生。10月3日,网信中国发布消息,将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“清朗·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”专项行动。其中就包括编发虚假不实新闻信息及仿冒、假冒新闻网站、报刊社、广播电视机构、通讯社等新闻单位,或者擅自使用“新闻”“报道”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、标识开设网站平台、注册账号、发布信息。——网络不是(从来都不是)法外之地,切勿以身试法!而对于几百元就能“克隆”一个网站,如此涉嫌违法的行为,相关职能部门更不能任其野蛮生长! 和风